首页
当前位置: 首页 > 校友服务
我的山大故事|原海兵:心路成长:山西大学与我的二十年文博经历
2022-11-08

又是一个值得纪念的年份。犹记得二十年前的五月八日,山西大学迎来了百年华诞,作为其中一个懵懂的青年学子,参与其中,亲历全程,至今仍回味留恋,尤其是近日往事更是在脑海中像电影胶片一样翻过。今年将迎来母校第二个甲子的盛大欢聚,一定会有梦幻般的师生攀谈,嬉笑颜开的老友相聚。当然也一定会有“酒不醉人”之自醉,“改日再见”之离愁,“他日相逢”之期盼。自认是多愁之人,也近不惑之年,近来离别时无奈回头、掩面愁情之景常在临醒前的轻睡中出现,也许正是岁月回望,母校召唤的冥冥天意。

前几日与向晋卫师闲叙,说可写写当年求学轶事,所见所闻,所历所叹,一可供大家回味,亦可为母校庆生。既有天意,又有机缘,便满心应承了。但自觉惰怠,反复思量,不敢下笔。一是怕以己之想,偏颇了往事,二是惶恐之人,担人之责,恐辜负了故人。但既已答应,怎可食言?岂不更无颜面?思量数日,决心聊一些琐事,应该不会出太多纰漏偏差。期望可慰师友,只当一乐。

一、山西大学是我文物考古知识积累的起点

我是山西大学澳门mgm娱乐官网博物馆学专业招收的第一届学生,也是山西大学考古文博学院的首届本科生。回想当年,山西博物院正在规划筹建当中。据言,山西博物院是当时在建的全中国最大的单体博物馆,而山西大学考古文博学院以及博物馆专业是省校合作办学,专为山西博物院未来发展专门培养博物馆管理人才而设立的。2001年入校后,我们就是伴随着这样的“他者”描述和“我者”希冀完成了四年求学路。

学院初建,专业始创,着实不易。除却不能了解的,当年老师们面临的那些事无巨细,需要思量学科规划、招生计划、课程设置、内容安排、教学实践、成绩考核、就业升学等等,经历的那些不易我今天着实能体会一些。记得当时课程设置主要有几大版块,学校层面的公共基础课(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毛泽东思想概论、邓小平理论概论、高等数学、大学外语、体育、法律基础、思想道德修养、军训及军事理论、微机应用基础、微机应用信息系统、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等),学院层面的必修通识课(世界古代史、世界中世纪史、世界近代史、世界现代史、中国古代史、中国近代史、中国现代史、历史要籍介绍与选读、考古学概论、博物馆学概论、旅游学概论、毕业论文等),涉及考古的(中国考古学1、中国考古学2、美术考古、古文字学、素描、文物保护技术等)和为首届博物馆专业特设的课程(世界博物馆概况、中国书画专题、陶瓷器专题、玉器专题、古建筑鉴赏、藏品管理、博物馆陈列与设计等)以及在山西博物院开展的新馆布展校外实践训练等。这些课程很好的搭建起我们这一届学生从事文博工作的基本知识架构,为顺利的参与工作实践打下良好的基础。回首那一段学习经历,深知宝贵,值得珍惜,要真诚的感谢为了专业设置奔忙的学校、学院以及考古、博物馆专业的各位老师。尤其是郎保利、赵瑞民、孔富安、王银田、赵杰、宋艳花等几位先生以及时任山西博物院院长石金鸣先生的辛苦付出。

此外,学校设置了多样的选修课程供我们拓展知识面,我参加的有艺术概论、山西旅游、行政法学、WTO法律制度概述、广告学原理、中外小说精品鉴赏、常见病的基本知识与防护等,涉及中文、法学等人文社科类,极大地丰富了知识体系。

回顾过去二十年的学习工作经历,从踏入学校的那一刻起,我就与文博专业密不可分,从身处学院架构(历史系、文博学院、旅游学院)营造的知识氛围、课程设置搭建的知识体系、自我学习的知识拓展,无一不是塑造今日之我的充分养料。母校山西大学无疑是我文物考古知识积累的起点,是摹画人生职业安身立命的第一笔,是滋润我在文博行业生长的第一滴水。

69e48d4a65c14328a4efd178cd06bfda.jpg

2002年4月13日考察山西晋祠博物馆

二、山西大学是我文化遗产思想生发的原点

2005年,我考入吉林大学攻读考古学及博物馆学的研究生。吉林大学考古学科为学界翘楚,一个最为直接的反映是当时(大约2004年12月报考时)选择考研研究方向,包含新石器时代考古、北方青铜时代考古等二十一个子方向,可见其师资力量之强,研究实力之厚,自然也成为我的内心向往和学术膜拜对象。后来我选择吉林大学最有特色的体质人类学方向作为学习重点,师从朱泓教授,并完成硕士、博士学习,成为四川大学一名主要以体质人类学、人类骨骼考古为教学、研究重点的教师。阐述这一段学习经历是想说明,在成为吉林大学考古学及博物馆学研究生之前有一段学习故事对我之后的学习及今日之研究影响颇深。当时为顺利完成本科论文,我到赵瑞民老师家中请教论文修改意见,赵老师一段叮嘱铭记我心。犹记得当时赵老师提到了吉林大学考古学科诸师素以学术严谨享誉学界。他说:“你下一步是要做研究的,我对你的要求要高一些”。当时不免紧张,面对赵老师朴实话语中透露出的期待和要求,我感受到了即时的压力感。现在已经记不起紧张情形之下问了老师什么问题来缓解,但老师告诉我“做学问要从大处着眼、小处着手”“以小见大”的研究思路则是那么的清晰明了,后来也成为我遵循的学习习惯和做学问的首要思路。赵老师期望殷切或许有担心丢脸的成分,毕竟我是山西大学第一个考入吉林大学读研的本科生,天资愚钝、后知后觉、慵懒怠惰的我深知距老师们的期待和要求还有很远的距离,但一直蹒跚前行、持续努力的我还算尽心,也自期不负老师们的厚望。

还有一段故事,与我今日影响甚大。在从吉林大学毕业后,我就职于四川大学。当时的四川大学已经建立了考古学实验教学中心,作为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中一个重要的子实验室负责人,面对西南地区人骨遗存埋藏条件的先天局限,初来乍到的青年素人举步维艰。实验室里除了极少量川大前辈搜集的教学样本,没有经考古发掘,背景详细的古代人类骨骼等生物遗存材料作为教学示范、科学研究和支撑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训练,深感压力。郎保利老师闻讯后即联系我参加了正在发掘的太原晋源区开化墓地人骨材料的整理研究工作。郎老师与其他负责同志沟通时“放在海兵那里暂存总归要放心一些”的话语至今温暖如初。开化墓地人骨材料成为我实验室首批经考古发掘、背景清晰的入藏标本,通过这些标本我建立了实验室暂存标本管理细则,摸索了样品使用规范,积累了大量教学经验,也取得了一定的科研成果。更可喜的是以此为起点,同事们看到了我的工作、看到了我的信心、看到了西南地区古代人群骨骼遗存研究的希望,我逐步开始参与各发掘地点所获人骨遗存的研究。目前,实验室已经搜集各地各时期累计标本超过三千例,开启了构建以成都为中心中国人类生物资源共建共享平台建设的新志业。

回首过往,在山西大学搭建的大文博思维体系,在吉林大学建构的人类学研究范式、考古标准化体系以及在四川大学浸染的学术传统和文博实践都为塑造今日新志业贡献了思想源泉,涓涓溪流正在汇成新的大江奔腾。从这个角度来讲,山西大学无疑是我大文化遗产思想生发的原点,是我志业雏形构建的基点。我想借此特别感谢那些温暖我成长前路的各位老师、朋友,你们的信赖和选择正在潜移默化的感染着中国文博事业成长的新一代。

71d21fc22104474c940989b2a8b0c9fe.jpg

2009年6月15日考察山西忻州芦芽山

(与张喜斌、张海姣、高振华同行)

三、山西大学是我工作生活原则形成的触点

2020年1月23日,新冠突袭,武汉封城,至今已两年余。尽管“新冠”大范围流行得到有效控制,但还是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人们的正常生活。回望2003年4月,龙城太原遭“非典”侵扰影响的阴影还不时在我脑海中呈现。毕竟作为当时一名大学二年级的学生,尤其是同学院的一名旅游专升本同学还中招,感染了“非典”,密切接触的同学被隔离在学校南区的一栋小楼里,还是对我年轻的心理造成了不小的冲击。

当时,“非典”作为21世纪首次爆发的大规模流行疫情,无论是国家、学校,还是亲历的我们都经历了一波震荡。于懵懂的我来讲,在信息资讯不发达的年代,走在校园里,看着摇摆的柳枝感受到的四月春风并不如往常那样和煦,更多的是堪比秋风肃杀般的清冷。疫情发生后,学校、学院组织了有效的防疫策略,我也力所能及的参与到具体工作落实当中,比如宿舍楼的定时消杀,隔离同学的电话通联及后勤保障等,至今84消毒液弥漫在楼道的场景还历历在目,可想事件亲历之体悟。此外,为了抗疫经历的一整个不眠之夜更是让我收获满满。犹记得当时我作为一名协助学院党办处理琐碎杂务的学生助理,在主管学生工作王晋高副书记带领下,与张成生、童振华一同挑灯夜战,查阅了光明日报、人民日报、南方周末等大量资料,共同撰写文案、打磨材料的场景。面对紧迫的疫情,明天的未知,彻夜未眠的资料整理成为当时自我面对疫情能做的最大实务。同时,第一次参与解决现实工作的文案写作经历也为今日工作做了一个很好的铺垫。还有同伴们携手同进的经历也为我们深厚的友谊积淀了更醇厚的滋养。这一役我学习到受用不尽的人生经验,见识了慌乱不能解决问题,知晓了唯有冷静处理才能踏出有效的一步,形成了面对恐惧要及时公开信息,认真对待并有效反馈舆情对解决问题更为有用,形成了消极惰怠、封闭信息、隔心猜谜更易造成荒唐结果的信息认知,还形成了及时整理资料、按时处理公务的工作习惯。同时,也形成了今日面对“新冠”疫情,面对工作、生活,面对困难的基本态度,那就是作为一名文科背景的普通人,在疫情面前,欠缺专业知识及技能的我们,第一时间“待在家中”可能真是最适宜的抗疫策略。但时刻准备,积蓄力量,立足本职,坚持工作,努力奋进,做有准备的有心人,组织需要时挺身而出才是于国于家最为“积极”“能动”的最好贡献。

“非典”“新冠”是国难、是考验,也是机缘。我想,这两次疫情都检验了国家能力,考验了国民素质、人间真情、世态良真。与我来讲,在山西大学经历的“非典”和时下正在经历的“新冠”见证了我的工作生活态度的形成过程。站在这个角度来说,母校是形成我工作生活原则最早触点的地方也就不过分了。

四、体会和感悟

“中西会通、求真至善、登崇俊良、自强报国”是母校的光荣传统。近来,好风频传,在母校迎来第二个甲子华诞之际,成为国家“双一流”建设高校。作为其中一份子我倍感骄傲,也渐渐明白了悠久传统的时代内涵。“中西会通”是眼界,是情怀,更是要求;“求真至善”是做人,是做事,更是底线;“登崇俊良”是追求,是梦想,更是良心;“自强报国”是人格,是品格,更是担当。时下,中华民族正以昂扬的姿态倡议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中华民族正阔步走在伟大祖国复兴“中国梦”的宏伟征程上。人类命运、家国情怀、民族复兴是早就写在母校光荣传统里的,是早已镌刻在母校文化基因里的,从未旁落。作为建设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考古学一份子的晚生一辈当以身践行之。



作者介绍:

原海兵,男,汉族,1982年5月生,山西长治人。山西大学澳门mgm娱乐官网2001级博物馆学专业本科,吉林大学硕士、博士。现为四川大学澳门mgm娱乐官网副教授,硕士生导师,2014-2015年以访问学者身份在加拿大英属哥伦比亚大学(University of British Columbia)研修。面向本科生主要讲授《体质人类学概论》《中国考古学-1》《国外考古概况》《科技考古》《田野考古概论》《田野考古发掘》《田野考古调查》等课程,面向研究生主要开设《科技考古概论》《科技考古与文物保护》《科技考古研究(生物考古)》等。目前主要从事田野考古、科技考古、生物考古、考古人类学、体质人类学、人类骨骼考古等方面的教学与科研工作。曾在《考古学报》《人类学学报》《边疆考古研究》《藏学学刊》、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Osteoarchaeology、Archaeological and Anthropological Sciences、Molecular Biology and Evolution等发表论文多篇,主持或参与国家社科基金、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以及省市部门委托项目多项。

911cbe7fe5ec4501be81229534bce0d5.jpg